有了目标- 知道学生必须学会什么,有了评量-如何确定学生学到了,有了活动-学习的方式,有了这三点,就要常规把这三点紧紧结合,如果没有常规把这三个点连结在一起,它们会变成三个浮游的点,老师会终日漫无头绪的追逐这三个点,而这三个点会越漂越远,越来越远,终日追逐的老师,越来越累,越来越累。
一定要用有意义的常规把这三个点连结起来,老师备的课才能传达,才会产生意义,学生才会学习,课才会完整。
再把常规复习一次!
什么是常规?一个老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运作,如何注意听讲,如何吸收,如何做反应,如何当一个学生。
上课前,学生如何进教室,东西如何摆放,怎么坐下,怎么管理自己,怎么对自己负责,这些要教导。上厕所,喝水,在哪里排队,都要设想到。
上课中,坐哪里,老师如何得到学生的注意,怎么样把精心准备的课让学生吸收领悟,怎么样让学生运用学到的语言来表达他们懂了。
上课后,怎么排队,怎么出去下课和回来教室;怎么回家。
在沉浸式的教学里面,这些点点滴滴都要教的,这些语言对学生来讲,可能都是全新的。举个例子来说,老师要孩子排队,老师说:男生到左边排队站好,女生到右边排队站好。问题在哪里?老师要先确定学生知道男生和女生,他们也必须知道什么是左边和右边,小一点的孩子,知道什么是排队?知道什么是站好吗?
看新老师的夏令营到教室的实习教学,我们往往观察到新老师上课挣扎的几个点都是在课堂管理上面。
老师们太执着于自己的课,只想着自己的课和每一个步骤,忽略学生的反应。学生要全面顾及到,学生是否坐不住了,学生是否用表情行动表示他们不懂了,老师往往忽略掉学生的反应,自顾自的坚持把课“说完”, 着实可惜一场熬夜准备的课,因为学生没有听,课是白讲的。请,一定要,绝对要,千万等到学生注意你了,你才上课。不注意你,你如何让学生注意你?眼睛-看。耳朵-听。嘴巴-微笑。这是一个方法。拍手也是,摇铃,唱歌,数数,方法很多。要先让学生习惯,并时时练习。
网路示意图片
学生没有反应,课也是白准备的。自问自答,不是在教书。听到很多“对不对?对。”“是不是?是。”问问题时,避免是,不是,对,不对,这种简单没有思考性的问题不能启发孩子。当然那是刚开始的基本能力,之后一定要加深难度,“为什么是?为什么不是?”
老师如何确定学生懂了?让学生教导彼此 (事先要教会学生程序步骤),让学生重复老师的要求,让学生诉说老师刚刚所学的要点,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,让学生重述其他人的答案。这些都可以激发语言和思考。
迅速确定学生是否了解还可以让学生给老师一个信号,举一个事先做好的牌子上面显示懂或是不懂,悄悄在胸口举出手指头(可能1根手指头代表懂,两根手指头代表再说一次,老师跟搭档可以自行设定),这些信号当然也是常规训练里的一部分。
老师给了激发思考的问题以后,要习惯让学生先彼此分享答案,可以从这里观察学生到反应。通常我一手挡在嘴巴前面,告诉学生“不要告诉我,想一想,想10秒,然后告诉你的朋友”, 而且要学生们等老师同意才能回答,避免永远都是一样的学生在回答,怎么避免同样孩子抢尽答案,可以用前面说的分享 (Think-pair-share), 也可以用抽签(号码/名字)的方法,可以轮流,可以说“穿红色衣服的站起来告诉大家。” 同时复习红色,衣服和站起来告诉大家。大一点的孩子,可以做讨论,老师丢一个问题,然后要学生讨论出结果或找出答案。。这些都是确定反应的办法。
网路示意图片
老师一旦清楚知道自己每一堂课每一阶段的目标,接下来要利用常规来介绍活动,然后透过常规来做评量。老师必须在每个阶段习惯性的用固定语言跟步骤来进行下一个活动,确定学生了解,可以重述老师的教学重点跟活动程序,“告诉老师,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什么?告诉你的朋友我们的学习目标。”“现在要做什么?第一要做什么?第二要做什么?最后要做什么?”对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开始说“我们首先要。。。,然后。。。,最后要。。。” 如果学生在了解上有问题,用数字加抽象文字: 1,首先,1,首先要回去坐下,2,然后,2,然后要写名字,写日期,写号码, 3,最后,3,最后要铅笔放下看老师。让学生重述,让学生亮亮分享老师的步骤。 这些常规语言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生活对话词汇,更多阐述个人想法的机会,这些常规都是课与课之间的润滑剂,让老师的上课跟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。
老话一句,没有常规,没有学习。一个乱哄哄,学生自顾自说话的教室是没有学习效果的。老师,白辛苦,白白备课了。
要怎么样让学生好好听课,好好做反应,好好应用所学,这是比给工作单,着色单重要几百倍的问题。
Procedures! Procedures! Procedures! 一起加油。